55.庆保到府说骑兵
发送德川家定的仪式自然很盛大,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就动员了江户町的各种杂使人员上万人,全面清理街面。
将从江户城到上野宽永寺沿线道路上的闲杂人等再度确认清理完毕之后,凌晨四五点,整条道路上就开始安排念经的和尚。
除开江户本身两千六百间寺院的大小和尚之外,全国各大主要寺院的和尚,也被召唤到了江户。糜集了九万多僧众,把道路沿线安置的满满当当之后,才算完事。
等到城外的唱念声缭绕,城内便飙出一骑人马。白衣的马弁手持一杆大旗,旗上只写“开道”二字,别无其他。见到此旗,左右众人就知道德川家定要往外送了。
与往年的丧礼不同,这一回先是六百名旗本骑马冲前,作为先驱。全都是选得旗本中年龄合适,马术较好的人,用作开道的骑兵。
次后是一千二百名传习队的步兵,不过步兵不持步枪什么的了。手中一概持的各类旗幡布棒之物,为德川家定送灵。
在他们之后,才是骑马的二百余位大名。一个个朴素装扮,面有哀容。这时候要是不哭出声来,治你一个大不敬是吧,那不就是一句话。反正这么些天哭过来了,现在就是硬哭,也要抹上两滴眼泪,让人觉得自己很悲伤。
当然也不能哭的太大声,哭的太大声,也算是君前失仪。你得有节制的哭,不能够抓破脸皮什么的,那样太丢人了,没有身为诸侯大名的体面。
等这帮人走完,开始轮到德川家定。
原本忠右卫门的想法,是学一学西方那种模式,直接用炮车来拉棺椁,以显示将军様马上夺天下,马上治天下,同时得诸军拥戴的情形。只不过最终幕阁诸臣都不同意这样的方式,表示这样有些太超出往常的做法了。
所以最后大家还是妥协,正常用大杠,把德川家定给抬出去。在江户城西瓦西洋馆之内时,是八十多个人抬。等抬出了江户城之后,就换上一百二十多人抬。一路抬送到宽永寺去,然后做法事落葬。
等这些都走过之后,才是忠右卫门等人,以及一干近臣,包括诸位外国的使节人员,作为贴近护灵的人员,随着队伍慢慢走。
全程大概有八九公里,半天未必能够走得到,有得忙呢。
前前后后跑了一天,才终于把这件事情给处置完毕。德川家定也算是入土为安了,在宽永寺落葬的时候,从京都连夜赶回来的京都守护职德川庆保,哭的那叫一个惨啊。他那模样,真是死了君父。
看的忠右卫门都于心不忍,到底德川庆保忠于幕府,远胜于其他一般人。如此的赤诚,即使是外国的使节,看了都觉得这人能处。谷媣
哭完了以后,忠右卫门原本还说留德川庆保在江户住几天,正好商议一下幕府将来的施政。德川庆保作为御三家之一尾张家的家主,同时又是幕府仰仗的重要大臣,有些事情得到他的支持,也是相当必要的。
反正京都不是有数百新选组警备嘛,在经历了大规模的捉捕之后,京都内的尊攘分子已经被镇压了下去。德川庆保不在个三五天,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且现在通了火车,一天一夜就能到,来去方便至极。
德川庆保却表示他这人无才无德,没有什么大的本事,一切都遵从上様的吩咐。你就把我当幕府手里的一杆枪,指哪儿打哪儿就完了。剩下的幕府大事,有幕府的衮衮诸公处置,我只负责管好我手里面的那一摊。
忠右卫门又问他,近来在大阪和神户之间操练的第二大阪师的情况如何。德川庆保也是如实以答,表示部队颇为得力。配合大阪坚城,等闲来上几万人,是不可能击败的。
前头忠右卫门准备开建山阳铁道干线,松平齐宣和助六还有所担心,现在听了德川庆保的话,那自然是没有什么好忧虑的了。毕竟德川庆保没必要欺骗咱们的嘛,他肯定都是看在眼里,确认过的,才会这么说。
而且德川庆保还特别说了一下,法国人的骑兵技术相当不错,已经改制的陆军士官学校里面,也应该立刻增设骑兵科。虽然现在火枪的射速越来越快,大炮的威力越来越大,骑兵已经不太适合冲击步兵方阵了,但是在破袭后勤线,侦查,遮蔽战场一类的战斗中,骑兵还是很好使的。
幕府不能够仅仅只有第二大阪师的那几百名骑兵,得再多多培养锻炼骑兵,以便于在未来的战争之中,获得优势。
他这话说得,可不光是说对外作战。对外作战,极大可能只是海战或者近岸的登陆战。对内作战,才需要骑兵进行大规模的战场遮蔽,以及对敌军的奇袭。
如果幕府有上千名骑兵,那么任是这天下谁人要造反,他只要起兵,就会变成瞎子聋子。上千名骑兵完全足以将他们军队的一切消息来源给断绝,后勤补给也全部打掉。最后不得不在幕府军预设的阵地上进行决战。
建议很好,松平齐宣第一个表示认可。就是日本没有这么多好马,从德川家定时期同法国进行外交,获得了外国大洋马之后,幕府一直在设法培育适合本国使用的优良军马。但是培育工作不是打游戏,三年五年之内,成效是很难看到的。
所以幕府才只有这么一点子骑兵。
不是不想要,是暂时的要不了啊。
现状如此,无可奈何。德川庆保也知道,他表示可以在虾夷地方以及西国地方,增设马场。虾夷地方人稀,本身就是培育良马的好地方。西国地方则有较长的畜牧历史,人才易得,同时接近神户,方便进口洋马。
对了,法国人已经在神户吃过日本的但马牛了,觉得很好吃,自顾自的给但马牛起了一个新的名字“神户牛”。而且还朝外边儿传,说是神户牛很好吃,准备出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