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1章 如何成为忠烈——迎明王
从大散关南下到凤县的路虽险,但是距离不远,总共就是三四十里。不过对于吴三桂和他手下的官兵而言,则是从一个国度进入了另一个国度。这一片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而且还充满着挑战和惊喜的土地。
而首先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则是出人意料的惊喜!
当吴国贵统领的安西军大队人马小心翼翼的通过依山而建,险峻异常的碥路,抵达地形稍显宽敞的凤县黄牛铺镇外时。出现在官道两边的不是全副武装的大顺府兵,而是数以千计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顺朝治下的百姓,全都拜伏在官道两边,哭着、喊着、唱着迎王师,不对,是迎明王!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明王,明王来时不纳粮,明王来时不服役,明王来时不贡布,明王来时开科举,明王来时分田地......”
祖籍成都府华阳县的老汉王有文是这次“迎明王”的组织者,他有这方面的经验啊!
华阳县的辖区就是成都城内,王有文是个土生土长的老城都,祖上是蜀王府的护卫,不过传到王有文这一辈早就和王府没什么关系了,而是改行开饭馆。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三代都是厨子,在成都城内也小有名气。不过他并没有学厨,而是走了读书上进的路子,想去考个功名出来。可惜他不是什么读书的料,从16岁开始考秀才,直到27岁那年张献忠打进成都的时候都没考上......
就在那一年他第一次经历了迎王师的大事——迎张献忠这个大西王!
不过还算走运,这回张献忠还没疯到极致的时候,就因为李过入川而选择了北走陕西。张献忠一走,马士英、曾英、杨展就收复了成都。王有文边第二次参加了迎王师,那次可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可谓是诚意十足——成都人民领教了张献忠的疯狂,开始想念大明朝了!
可是大明朝又一次让他们失望了,没等马士英在成都站稳脚跟,大顺、大西就在阳平关合流,农民军再入成都府,打跑了马士英。
王有文只好跟着大家伙第三次迎王师,这次要求高了,光是箪食壶浆还不行,还要求唱歌,得唱着《迎闯王》的歌,把还在装活的闯王李自成的大军迎入城都。
因为有张献忠的前车之鉴,大家伙嘴上唱得好听,心可都吊着呢!
老天总算还开眼,新来的闯贼比之前的献贼可正常多了,不仅不会胡乱杀人,而且还纪律森严,大军所过,可谓是秋毫无犯,比马士英、曾英的明军可规矩多了。
不过这个闯贼也有让王有财不满意的地方......这些闯贼太土包子,而且管得太多!
平了四川之后就开始重农抑商,禁民两业,还要大幅减少四川各处城镇的人口——在李过、孙可望、牛金星等人的政治理想中,大顺国内的商业活动应该降到最低,从业人口应该减到最少,而且应该处在大顺户政府和各地节度使司的严格管控之下!
另外,手工业、农业应该和商业尽可能的分离,农民和手工业者只能在官府指定的区域内,以低于官府限价的价格贩卖他们的产品。并且还要随时接受官府的“和买令”——也就是以低价将产品卖给大顺的官府。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世代居住在华阳县城内开饭馆的王有文一家,就只能出城当农民了。毕竟饭馆这行业在商业当中也算是二等三等的,可有可无。而且在大顺朝来四川后,爱吃四川菜的四川省的奸商、地主、官僚都被打倒了。新上台的大顺府兵老爷爱吃肉夹馍、水盆羊肉什么的,王家的厨子也不会做啊,所以就只能去种地了。
当然了,王家人在成都城内生活了总有一百多年,早就不会种地了!哪怕大顺朝廷给他们分了土地,也不知道该怎么种。
所以刚下乡的那几年,王家基本都在吃老本,如果不是有一些当年开饭馆积攒下来的家当可以私下发卖给乡亲,他们一家恐怕没学会种田,就该全部饿死了。
而从来没有学过手艺,一门心思都在举业上的王有文在下乡务农的头两年里还梦想着去考顺朝的科举。可惜他的这个美梦最终也化为了泡影......顺朝的科举只有府兵能考!
不是府兵,也没有路子可以当兵的王有文只好弃文从农,从头开始学种地。
不过他的书也没白读,因为他的那些学问为他在镇上的府兵学堂里面谋了一个塾师的职位(当然没有编制的,而是以服徭役的名义当老师)。而且他还得到许可,还把自己的大儿子也领了进去,跟着府兵家的孩子们一起读书习字——他这是没完全死心,想让自己的儿子去实现自己当秀才的梦想。
在那时候的他看来,“考试有种”的事情,总不会一直搞下去吧?
可是他又一次想错了,直到大顺的东平大兴元年,大顺的科举还是只有府兵能考!
而王家的家境,也在这十几年间一落再落......造成王家的生活日益艰难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王家的土地被“均”,从自耕农沦为了府兵家的佃户。
二是王家的人口翻了一倍,王有文和他的哥哥王有才在大西入成都前都娶了妻子,下乡后的前十年,他们家的生活还是比较安逸的,所以两兄弟都生了一堆孩子。
第三个原因则是王有文失去了塾师的“徭役”,有这个“徭役”在,王家人就不必服别的徭役了,而且府兵学堂的学生多少会给他一点“束脩”。但是这样的好日子随着“府二代”的长大,一去不复返了。因为府二代都念过书,数量又多,不是人人都有机会当府兵,所以就开始挤占别的好位子了。各地的府兵学校就首当其冲,都被读过书又当不上府兵的二代们给占领了。
失去了塾师职位的王有文和他的儿子们,就不得不从共治十四年开始承担越来越重的徭役。
后来他的长子又因为共治十五年在前线服役时,被明军的骑兵撞断了两条腿,再干不了重活,使得本就艰难的生活变得更难。而他的三子因为兄长残疾,家里无力负担他娶妻的费用,不得已给别人当了上门女婿。只剩下身体不太好的二儿子和年幼的四子勉强负担繁重的农活。
而王有文自己,虽然一大把年纪,但是身体还算结实,而且还识文断字,能记(账)会算,所以就不得不长期在陕西前线服徭役了。结果服着服着,就撞上他人生中的第四次迎王师!
原来李定国的大军撤退的时候,把大散关到凤县这一路的民伕都给抛弃了,只是带着自家的军队和凤县的府兵及府兵家眷一起开溜了。
王有文当时正在凤县的一个转运站里服役,负责记账和点数,有点小权,算是民伕当中受人尊敬的人物。
所以发现大顺天兵跑路和大明天兵追击而来时,头脑灵活的王有文立即就把落在凤县的民伕组织起来,到城外的黄牛铺唱《迎明王》了。
由于他们这些民伕比较穷,自己吃饭都成问题,所以也就没箪食壶浆,只是用四川话唱歌......因此路过的吴家军大多没停步,谁也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帮四川人会跪在官道两边唱歌?
直到吴三桂的中军抵达黄牛铺的时候,因为军中有懂一点四川话的幕僚,才弄清楚眼前这帮人原来是白莲教徒!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