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我愿大明如大汉,宁以强亡,不为弱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科举,在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足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

而朱元璋对此,自然也是极为重视,往年的科举,都是由太子朱标负责。

今年便让朱英负责。

能够进入殿试的文人,无一不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相当于站在了才华的顶尖。

这些人可以从众多才子之中脱颖而出,情商可能不见得如何,但智商指定拔尖。

朱元璋的意思也是简单,便是让朱英趁着这个机会,和今年科举的才子们提前熟悉,若是有能看得顺眼的,亦能提前收入班底之中。

叶月清对于科举这块,并没有太多的感觉。

毕竟之前她主要负责的商业,情报打探这些。

但是朱英知道,要想对大明的风俗进行一个改革性的变化,那么科举就是一个关键。

南北榜事件,朱英当然是知道的。

现在的大明,由于北方常年遭受征战,文化经济逐渐向南转移,这也就导致北方士子在文化素养上,比之南方士子要低上许多。

至洪武三十年的时候,更是出现榜单上唯有南方士子上榜,北方士子无一人上榜的事情。

既然是由自己来负责科举,朱英自然会将南北榜之事,扼杀在摇篮之中。

南北分开取士,这是目前最佳方式。

还有之前朱英提出的多方面小科举,现在完全也可以布告天下了。

不过在这个其中,朱英还打算开设武举。

通过考核武艺选取人才的方式,最早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建立武校,培养军事人才,始于唐,兴于宋。

唐承隋制,至武则天时了,增设武科。

宋代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武科制度,并开始将武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呈现出体系化,成熟化的特点。

而武举考核的原则是:以策定去留,弓马决高下。

蒙元时期,对于汉人蔑视,自不愿见汉人习武,终元一代,并没有武举的开设。

而在大明建国的前一年,朱元璋就颁布了文武两科取士的诏书,广求天下能人贤士。

洪武三年八月,文科乡试如期而至。

第二年会试,会试三场过后,第十天殿试,朱元璋亲自观骑射。

朱元璋主张乱世用武,治世用文。

大明朝正是由乱入治之时,朱元璋的心思是:通过科举取士,一次性选取出文武双全的人才。

然洪武三年到洪武五年,文举连试了三年,朱元璋认为这些挑选出来的“后生少年”不堪重用,直接把科举给罢免了。、

直到洪武十七年,礼部多次上奏请求开设科举,加上各地官员被朱元璋杀得厉害,官员缺口很大,这才重新开设科举。

只是从此后只从文科取士,再无武举。

洪武二十年的时候,礼部这边再度上奏请开武举,被朱元璋驳回。

而后礼部尚书因罪降职后,至今礼部再无尚书人选(本章未完,请翻页)